新闻动态

【青年艺术100】流动舞台No.4:自画像(下) | 100 · 年度展

返回



本年度展览主题“流动舞台”,以实验性的展陈方式在生产性的、变化中的、反复试验的展览现场中,呈现观者与创作者之间观看与被观看的互动关系。流动舞台模糊了空间与时间的边界,作为艺术作品与观众的中间介质,它打破原有的展陈秩序和观看经验,宽容包括行为、声光、影像、架上等多种艺术形式。


自画像也被称为“镜中肖像”,每一幅“自画像”都可被视为一种表演,艺术家为其观众选择一种特别的装束与姿态,呈现一个角色。当我们进入“表演”现场,作品是每个艺术家的自我思考,也是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在概念与具象间的转化,本单元展出50余位艺术家作品,他们在自我舞台上演绎着自身以及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年度展览主题“流动舞台”,以实验性的展陈方式在生产性的、变化中的、反复试验的展览现场中,呈现观者与创作者之间观看与被观看的互动关系。流动舞台模糊了空间与时间的边界,作为艺术作品与观众的中间介质,它打破原有的展陈秩序和观看经验,宽容包括行为、声光、影像、架上等多种艺术形式。


自画像也被称为“镜中肖像”,每一幅“自画像”都可被视为一种表演,艺术家为其观众选择一种特别的装束与姿态,呈现一个角色。当我们进入“表演”现场,作品是每个艺术家的自我思考,也是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在概念与具象间的转化,本单元展出50余位艺术家作品,他们在自我舞台上演绎着自身以及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陈荣新

作品最初的想法来源于社区的公共区域被随意和重复地张贴、喷涂的广告号码,有的广告信息则变成无法识别的乱码,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书写”,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构建新的符号秩序。作者将其数字或文字以不规则编排的方式做成乱码,由具体变成抽象,形成不可阅读的符号。翻页器在无时无刻地传递无效信息,然而乱码不是不可解读,而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解读乱码的方法,面对不可理解之物,或敬畏之,或以沉默不语。


陈荣新作品

 
 
 

陈若璠

陈若璠的“白桃”系列对当代艺术中语言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对观众阅读的惯性思维进行了否定,迫使观众对作品重新思考。在“未知的感知”系列中,陈若璠的艺术作品跨越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的界限,探索绘画与技术如何融合。在她的画作上可以看出⼀些数字设备中偶尔出现的图像撕裂,以及马赛克,通过对图像进行的适当变形,巧妙地批判了对社会高度赛博格化现象。



陈若璠作品








陈若璠作品







陈若璠作品

  
  
  

胡幸欣

副作用是一个系列叙事绘画,创作于2020年,在全球灾难影响下的个体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孤立感,停滞感,不安感”;以及后疫情时代,对每一个无法剥离的个体持续产生着“副作用”。系列作品发生在一场模拟的航空失事的事件中。事件发生的始末被有意识地打乱,空间则辐射到全球互不相识但与之有关联的女性个体生活中,串联起不同年龄和身份的女性的生活瞬间。


















胡幸欣作品

蒋金伶

后疫情时代,艺术家更喜欢思考艺术作品的趣味性,是因为她感觉到了生活的无趣,她更迷恋网络里的游戏,她对游戏开始感兴趣,她更加喜欢不实用的东西,很荒谬的事情,因为它能让人保持好奇,所以艺术家现阶段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是趣味性又给人一定反思的作品。随着这样距离感的时代到来,人们变得更加难共情,有点想去拯救这种乏味、冷漠、无感的社会状态。看似毫无用处的艺术,恰恰是人类喜欢用最贵最无价的等词来形容的东西之一。


蒋金伶作品

 
 
 

李严

艺术家这次选择了石头与木材(区别于树)和现实的建筑空间,石头、木材这两种材料经历过无非是自然的风、雨、雷、电,到人为的切、砸、锻、敲。至此这是两种一直做减法的过程。让两种减法材料加在一起,重新生长,赋予一段有时效性的艺术生命,木条从石缝或石头的缺陷处生长,打破了石头原本的物理平衡,于是出现构建了新的形态。而这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将归为尘土,变化是永恒的。









李严作品







林仪

林仪的创作围绕着日常生活的奇思妙想,她的作品强调一种重复的劳作性,强化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劳作身份与状态。近期作品关注物质的偶然性与社会性,她从自我的生活扩展到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她独有的艺术方式,以生活中材料为载体,强调弹性,身体,事件,细微等问题,在偶然与必然的界限上探讨人在空间与场域,家庭与社会中生存的矛盾关系。


林仪作品







 
 
 

 吕明岳

在雕塑系的学习经历使得艺术家更加着眼于物体造型中所包含的,那种微妙的感受,这与中国古代传统器物造型是有相通之处的。而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所生发出来的,是对于感受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和空间中形体布局对于气氛的影响。在实验艺术学院学习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则是偏向于内在的,是一个形态与关系背后,可能蕴含的意义与反思,仍在探索当中。





吕明岳作品






  
  
  

 吕喆

吕喆的创作起步于一种青春作品,慢慢他的创作开始有意消解明确的主角和符号,一种将平面构成“观念起来”的方法让他的画面开始远离明确的意义和叙事,而进入到一种环境与人的观念化构成之中。沿着这条路线继续前行,吕喆的绘画开始由平面式的构成向作品单元之间的构造发展,这后来这批作品中,建筑和环境的主体作用开始告别了客体式的功能,而人物的主角作用则隐退。




吕喆作品






   
   
   

 王长城

王长城找到并邀请了20名鄠邑区的园林工作人员,对蔡家坡村的街道展开了为期一天的美化行动。不同以往的是,园林工人们不仅修理了道路两侧的植被,还为植被旁行动不便的老人们修剪了一次毛发。它通过对不同社会分工与技能的重新整合编织的方式,使得当地的园林工人们修剪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在活化了年龄断层、老龄化地区的养老互助机制的同时,也可能会因为植被与老人毛发都会定期生长的相同特质,和这些长期活跃于室外的 “人类与植被理发师”的存在,随机在不同时间与环境中持续发生。





王长城作品



    
    
    

 温秋雯

这只猛犸象,立体,且拥有机械的心脏。在它的胸口有一座复古电梯,电梯里面装入天然的巴洛克珍珠心脏,是制作者的心慌张时的上上下下。猛犸象的眼睛取材于一只现代非洲象的眼睛,做出平静中带着哀伤的眼神。作品的意义核心在于爱和残忍共存的世界观。











温秋雯作品

吴谦

从主观表现,到形式结构,从“热抽象”到“冷抽象”,吴谦希望在对西方现代绘画 与抽象艺术的研究中,领略其形式与语言背后的内在逻辑与叙事方式。但他也知道,语言与形式的探索,如果缺乏内在的文化精神也会显得苍白无力。于是,他希望在水墨这种媒介中去感悟中国人的艺术表达与美学追求,强化“线”的表现,并通过“书写性”与主观表现建立联系,通过不断的覆盖,追求形式表达的观念化,以及对“偶然性”的追求来探索画面意义的不确定性。










吴谦作品

伍聪

作品中有两个场景:一个公司员工宿舍和艺术家外婆家。在外婆临死前,艺术家正位于那个员工宿舍。当他赶回外婆家后,她已经去世。他便作为中间人,将外婆的在场和缺席这两个不相干的场景,不可思议地在影片中结合为一体。楼梯、窗帘、木椅、浴缸、铁盆里烧过衣服的残片,还有祈福用的神台,隐喻着他的外婆曾经的存在,也追溯着人与人之间永恒地创造、斗争、毁灭的痕迹。外婆的朋友在葬礼上用当地粤语唱了一首感人的歌,祝福她死后尽享幸福,这首歌被用作本片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的旁白则来源于米歇尔·福柯1976年在法兰西学院的演讲。


伍聪作品

于航

最近一段时间,艺术家的作品多为与群体有关,有的是人群、鸡群、树林等有组织或被组织扎堆生长的东西;我并没有想让这些作品去诠释某些特定的现象,但它们似乎又与现在的社会状态:如人类与疫情、地区与意识形态等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群体之中个体间的空间关系是他现在特别感兴趣的地方。





于航作品

余梦彤

土地、瓷土、生命,这三者间有着无限的关联。瓷土是一种提纯的尘埃,是对土地的重新认识。农耕文明下的人本是如此容易与土地产生情感连结,比如我们坐高铁,一路上看到最多的就是田地和坟墓,可这却是人和土地发生的最常见的连结。从艺术家的父辈起就从未去到过祖籍所在之处,她的血缘里也早已融合了来自大江南北的血脉并在那些面貌统一的大都市中成长与迁移,当外界无一定处,内心即恒定,瓷土给予了我一处栖身之地,转换生命寄居的空间。

余梦彤作品

张振

张振注力于当代艺术与舞台设计的双向跨领域创作。现阶段持续以“特定媒介串联”的方式对艺术与科技下的试验剧场、未来生态场系研究的提出与非线性混合场景、新媒体空间装置的在地创作发声,探索跨界现象中交叉学科后双向跨领域创作与研究的更多关于当代艺术与未来艺术新的概念状况和边界衍生的可能性。



张振作品

MA間project

屈晴、CMDK10086 、弗朗切斯科·佩恰、埃斯特·斯坎代尔、萨拉·托斯蒂是MA間project成员 。“MA(但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词语,它在意大利语中表示着一种不确定性,一个对象。它有助于将项目整合在一起,一组有时是巧合的,有时是截然相反的,但我们有一个共同愿景:没有答案,无休止的新问题。MA間project艺术空间于2021年在佩鲁贾市中心一座历史悠久的印刷厂内成立。空间的名字引用亚洲文化所共有的“間”概念,可译为“间隔”、“空间”、“暂停”。该空间的核心是一扇俯瞰虚空的窗户,一个让人联想到教堂中殿的空间,一个具有仪式感空间,仪式属于对艺术的创造。










MA間project作品

郭嘉

几杯红酒、几本书,十二个使徒、十二位艺术家。在如今艺术的中心地带,有哪些是他们曾经游走的边界?那些记忆中的丝丝条理,是否是他们人生中绚烂的叛逆?在那一刻,他们犹如新世纪福音的布道者。终其一生,他们背着承时代之重的十字架。请来和我们一起,重新打开艺术的脉络。在展览现场,你将听到艺术家郭嘉的语音作品,他用认真(&“扯淡”)的心态聊聊艺术史。





◼︎ 关于展览主理人计划
青年艺术100展览主理人计划是于2020年推出,由青年艺术100策展实验室发起的年度策展实验和研究项目,旨在搭建创新型策展构想和展览实践的通道。本计划将持续进行,通过青年艺术100年度展、驻留展等艺术项目,与具有前卫实践和国际视野的青年策展人合作,尝试在艺术项目的概念与形式上的不断突破,兼具趣味与学术,共建一座公众通往艺术的桥梁。





◼︎ 关于青年艺术100
创始于2011年,是以挖掘和推荐青年艺术家为己任的高端艺术品牌,始终以青年艺术家为服务核心。目前,“青年艺术100”已经发展为国际“青年艺术第一推广品牌”,是文化部文化产业重点推广项目、京津冀一体化文化产业重点推荐项目、北京市文化局重点文化推荐项目。
“青年艺术100”合作开放、多元,与时尚、公益、设计、科技、汽车、金融、地产、峰会等跨界合作,十年来,成长为集国内外艺术展览、海外文化拓展、艺术教育、艺术与跨界、艺术出版、艺术奖项等于一体的开放性青年艺术综合推广品牌。